一双深邃的眼睛,一付和蔼面孔,平时静如止水,但点评起陶瓷来却是滔滔不绝、精彩语言层出不穷——这就是央视《寻宝》专家丘小君给收藏爱好者的印象。
其实在古玩圈子内大多数人是从他的荧屏形象认识丘小君的,并不**了解他那不为人知的古玩人生。有的人问我,你知道丘老师情况?我很肯定回答说:“知道,而且是读他写的书步入古玩圈的”,许多人用不解的眼光看着我,期待我说出事情的原委。我认真的告诉他们:“我并没有说瞎话,我就是看那本《明清瓷器鉴定》的书步入古玩圈子的呀”。他们哈哈大笑说:“人所共知那是耿宝昌先生成名之作呀,你怎么安在丘小君身上了”。我说:“这正是我真正了解他的地方,请大家打开《明清瓷器鉴定》的523页后记部分看看,上面明确的写着:“本书由作者主持,丘小君、陈华莎女士参加共同整理而成。
幕后英雄——夯实文鉴知识为成就文鉴事业一双慧眼打下坚实基础
1979年丘小君从师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任副主任,故宫博物院世界**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是其两名入室弟子之一。
1981年他作为耿先生的特别助手,帮助其编撰《明清瓷器鉴定》一书,白天,耿宝昌老师根据故宫实物描绘器物断代、青花发色,瓷鉴器型及胎土鉴别,回来后丘小君老师凭记忆整理记录,收集素材,考证资料,翻阅有关档案,并将外出跟老师考察窑口的考古资料,实物穿插其中,用以丰富书中的内容,使书中瓷器鉴定更加生动,有说服力。
春去秋来,他用坚强的毅力和辛勤的汗水,历时七年撰写《明清瓷器鉴定》,全书共(先是上、下册内部发行,1993正式出版)六十余万字。此书一经出版即受到文博界一致好评,被认为是指导中国文博系统人员学习鉴定的工具书,是明清瓷器鉴定的标准鉴定教材、必读书。亦是“耿氏鉴定法”的范本。从此,耿宝昌的名字走进了文博界和古玩收藏者心中,而丘小君却依然默默无闻做着自已的学问,从不在人前以编写《明清瓷器鉴定》自豪,夸大其词。总是在人前谦虚的说:“是耿老师一生精心之作呀”!正是他的默默无闻,不求功名,甘当幕后英雄的精神,使他在丰富的实践中练就一双慧眼,为日后成就一番文博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块瓷片——用勤劳的双手叩开那扇神秘的古陶瓷大门
丘小君的家就在西安东边城墙下,童年的他喜欢在城墙下玩耍。在一次玩耍时不经意发现地上一块刻有牡丹花的瓷碗底残片。“觉得残片很好看,像是很古老的东西,也非常想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就是在这片精美的残片引导下,用他勤劳的双手叩开了那扇神秘的古陶瓷大门。
当时西安有好多工地,施工现场残片、瓦当之类的东西根本没人捡。当我捡这些破烂瓷片时工人们都很稀奇, “我跟工人们说:“捡着为了装修花盆”。为了请工人师付帮我收集瓷片。丘小君就把拿家里的旧衣服和工人们交换,偶尔还会送上一包香烟,就这样丘小君一直不停的收集残片,早上6点起床先去工地转一圈,捡一些残片回来,再去上班,然后中午再去捡,下午下班之后一直捡到天黑,十几年下来,他搜集的残片和瓦当有十万多片。因为捡瓷片他没有穿过一双干净的鞋子,而他却感到充实、快乐,因为他通过地底层的瓷片分布,看出了瓷片历史分布,看出了瓷片断代:地面6米以内的是宋、元、明清的,再往下就是唐、宋早期的了,而西安建的房子,一般都挖到6米左右。”正是因为捡瓷片,让丘小君对古陶瓷的断代能力不断的提高,为日后成就一双慧眼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十年代初,我国出现仿古之风,这对在文物店负责收购工作的丘小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当时不少文博部门还没有认识这股仿古之风的漫延对古玩市场的冲击,而他却认识到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只有勇敢面对挑战,深入市场实践,在市场中摸爬滚打綀就一身硬功夫,才能在瓷器鉴定中胸有成竹。为了解一家高仿品的制造过程,丘小君跟一个造假的高手进行了接触,深入造假的工厂,与工匠同吃、同住,了解他们造假的“秘密”、使用的材料和绝招。为他日后在文物市场识别假货增加了感性知识。他深有体会的说:“不但要了解文物真品的特性,更要了解相关的仿品的一些工艺特,这样在收藏一件东西时你心中底气足,少交不必要的“学费”。
2004年,丘小君受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委托,用国家的“海外文物流失专项资金拨款”,**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春拍中成功兢投四件珍贵中国文物,并经历周折,安全运抵中国,这一善举被海外中文媒体广为流传。受到海内外文博和古玩圈子内业内人士热议和赞扬。也正是他具有独特的“慧眼“,《华豫之门》及央视二套《寻宝》节目,特邀他做为陶瓷鉴定专家出镜,几期节目播出,其渊博的文博知识,古董鉴定水平,及其在国、内外良好的口碑,便得到各方人士的公认和肯定。
洁身自好—不询私情 不为名所扰 不为财所动
丘小君成名了,现在是文博界和古玩圈子里灸手可热的公众人物,但他始终尊从老师的教诲,当个好的文博专家要洁向自好,做光明磊落的人。他认为:“人品不正必‘走眼’”。他这种做人的信念对于那些打着“专家”愰子,不学无术,到处开鉴定证书,混点钱花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2009年11月28日我听说央视《寻宝》走进盘锦,丘老师也将出在现场海选。老朋友来到我家门口能不去看看吗,也是一次学习、请教的好机会,我带着一件酱釉地填刻白荷莲花梅瓶来到现场排队海选,眼看都到了下午1点多钟了,陶瓷海选现场还有很多人没有鉴定上,忙得丘老师口干舌躁,声音嘶哑。这时,他抬头看到我来了便说:“你来了怎么没说一声呀?”我说:“看你很忙,没有打扰你,请帮我看看这件东西怎样噢”。他拿过我送上的梅瓶仔细瞧,然后肯定的说:“这东西不错,是明代的典型器,现在已经不多见了。我们是老朋友,你这件东西就别入选了,留下机会给后面海选的人吧,谁让我们是老朋友呢”。我爽快的答应说:“行,我理解你哟”。“那我们拿你的梅瓶合个影,表示我认同你这件东西,好吗?。我们在人群中勿勿请别人照个像算做告别,然后他又接着忙他鉴定去了。在场的记者和维持秩序警察、围观鉴宝观众无不为丘老师高风亮节,不询私情的精神投去赞赏的眼光。我走下台来也被他一视同仁,严于侓已品德所感动。心中暗想,他的口碑果然名不虚传呀。
我回来后,一位熟知鉴宝全过程朋友对我说,就在这次《寻宝》中,一位收藏者的瓷器入选了,并参与了斗宝环节,下来后不知道在那打听到了丘老师手机号,非要晚上去他休息的宾馆送2万元做为答谢费,被丘老师婉言拒绝了,并告诉那位爱好者说:“不用感谢我,这是公益活动,我评上你的东西是因为东西不错”。象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不少,但丘老师不为钱财所动。他常同夫人说:“我们在美国做了20多年生意,看够了资本主义那一套,金钱不是**的,回国就是要为国家和文博事业多做点事,为收藏者多出些力,人这辈子钱够花就行了”。
他洁自好的美德另一方面来源于淡泊名利,不为名所动,不为名所扰。有一家个人文物店请他对一件元代青花瓷器做出有利于上拍卖鉴定,并许诺事成给他好处费,他不为所动,他笑着说:“他看上我的名了,好象假的东西我一说就成真的了,如果是那样我的名还值钱吗?”面对这样“故事”,丘老师总是一笑了之,不拿名字做那种眛良心的交易。
丘小君先生现居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董事及陶瓷顾问。美国纽约华美协进社人文学会会员。他不但利用富有海外20多年的文物鉴定工作经验,为提高对中国陶瓷界整体鉴定水平与国际接轨做出不懈努力。同时也不断挑战自我,撘建与收藏者的交流平台,为天下收藏者解疑答难。较近,他与时俱进,象年青人那样创建了自己的博客,在百忙之中,发佈各类信息,介绍《寻宝》日程表,各地区国宝主要器物,提出收藏建议、和市场动态分析,与收藏者近距离的进行交流,拉近了收藏者与专家的距离。在短短的时间里他的博客访间量不断的提升,也结识了不少的好网友,从中收获了快乐。许多博友写博文介绍他的情况,提出对《寻宝》的建议和问题,他看后如同“寻”到宝物一样开心,高兴。